
-
专利
-
商标
-
版权
-
商业秘密
-
反不正当竞争
-
植物新品种
-
地理标志
-
集成电路布图设计
-
技术合同
-
传统文化
律师动态
更多 >>知产速递
更多 >>审判动态
更多 >>案例聚焦
更多 >>法官视点
更多 >>裁判文书
更多 >>创作
-
谷阿莫因“×分钟看完××电影”被台北地检署起诉
直指因谷阿莫重制短片影响口碑,以几百万台币购入影片版权,却直接导致取消院线上映也无法卖到电视台,粗估损失上千万台币。 当时,面对台湾检警的调查,谷阿莫发布了自述影片,称自己的作品符合“著作权合理使用原则”,因此不会放弃“二次创作”的权利。并且“只取1/10到1/100的原著作内容,不会有人觉得看了1/10到1/100内容,就觉得看完原作了”。他坚持认为自己未向观众收取费用,而是通过免费影片发表
发布时间:2018.06.08 -
使用二次创作的作品应获双重授权
作者| 余博 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人民法院 案情介绍 刘某创作了包括《西安》在内的《城市幻月录》系列插画美术作品,上述作品发表在其个人微博上。经刘某同意,中微媒公司将上述系列插画作品用于其撰写的文章《太美了!90后插画师笔下的“月光之城”,这是什么绝美中国风!》,并在其公众号“创意社”发布。上述文章注明图片来源于作者刘某。经中微媒公司授权,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在其微信公众号“高小微”上转载了上述文章
发布时间:2020.10.30 -
短视频二次创作侵权规制探究
根据《华为:2023年5G短视频杀手级体验白皮书》,2022年我国短视频网络用户使用率增长至94.8%,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成为网络用户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。[1]根据原创与否,短视频可分为原创短视频和二次创作短视频。原创短视频由创作者根据创意策划、脚本、音乐、演员等拍摄制作,较少用到第三方视频素材。二次创作短视频是利用已有作品的视频素材进行创作,常见为影视综、动漫、体育及游戏等作品素材制作的短视
发布时间:2023.11.24 -
互联网传播视角下的“二次创作”法律调整
摘要:对于“二次创作”的版权法问题,尤其是涉及短视频领域的“二次创作”,不同市场主体从自身利益出发,往往各执一词。争议之所以发生,原因在于互联网为“二次创作”及其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,这一新情况要求人们对互联网环境下的“二次创作”法律问题予以更多关注。 有关“二次创作”的版权法问题,是近来的一个讨论热点,相关讨论尤其聚焦于如何看待短视频领域的“二次创作”。对于这个问题,不同市场主体从自身利益
发布时间:2021.10.08 -
韩国版权协会拒绝批准AI辅助创作的音乐作品
3月24日,韩国音乐版权协会正式生效实施了一项新歌曲注册程序,要求词曲作者证明他们没有使用人工智能,重申了其人工智能生成的音乐不能获得版权的立场,否则不批准音乐作品的注册。这项新措施要求词曲作者确认他们100%参与了歌曲创作,且未使用人工智能。韩国音乐版权协会确认,不使用人工智能的标准确实是指“0%参与”。 该组织表示:“(歌曲作者)同意对虚假注册可能伴随的任何民事或刑事法律诉讼承担法律责任
发布时间:2025.04.02 -
二次创作的视频是否构成合理使用?
近年随着自媒体产业的发展,社会泛娱乐化程度的提高,我国越来越多的“网络红人”通过互联网平台上传其原创的评论性视频或是戏仿视频。然而,自2006年《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》开始,二次创作的视频产生的权利纷争就不断出现。目前,我国尚未有关于二次创作的视频适用合理使用规则的指导性案例,因而对于二次创作的视频的法律问题值得我们进行探索与研究。 近日美国网络红人马特·霍斯(Matt Hosseinzadeh
发布时间:2017.11.08 -
浅析MCN机构与内容创作者的商标权之争
MCN的全称为Multi-Channel Network,是一种多频道网络的产品形态,将专业内容生产联合起来,在资本的有力支持下,保障内容的持续输出,最终实现商业的稳定变现。MCN起源于国外YouTube平台,最初相当于内容创作者和YouTube之间的一个中介。随着国内社交平台,尤其是短视频平台的高速发展,众多内容创作者也从单打独斗发展成了与MCN机构签约。此前,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与杭州微念
发布时间:2023.03.09 -
机器中的作者与创作:从摄影技术到生成式人工智能
摘 要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可版权性和归属,本质上是如何在机器创作中寻找作者和评估人的智力活动。规范意义上,作者的活动是一种与机器相分离的人类的智力活动,创作行为是由详细的构思与受控的执行两部分组成。在机器创作中,智力活动的评估对象是体现人类构思的内在表达,而不是机器执行所生成的外在表达,独创性的判断只能基于作品产生的方式,而不是机器产品的外观。作者是构思作品并控制其执行的人。对AI创作的分析应该
发布时间:2024.11.28 -
擅用他人对数据库素材“二次编排”的内容侵权案
编排形成案涉著作,其过程体现了作者的个性和见解,应当认定案涉著作为汇编作品。数据公司未经著作权人许可,在运营的网站发布了与案涉书籍实质近似的药物相互作用内容,使公众可以在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取该作品,侵害了刘某享有的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,遂作出如上判决。 法官说法 大数据背景下,数据库具有提供资源共享,降低检索、分析成本等优势,在创作、决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,但使用者应当保持一定谨慎,以直接、合理
发布时间:2024.12.13 -
人工智能对知识产权的挑战与思考
首诗进行了上万次的迭代学习,获得了现代诗的创作能力,并最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。2017年,在湛卢文化和微软的合作推动下,微软小冰首次出版作品《阳光失了玻璃窗》,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完全由人工智能自主创作的作品,并且这部作品一经问世即销售一空,受到了众人的追捧。 除此之外,这个“多才多艺”的人工智能机器人,在今年由北京电视台主办的“歌唱北京”原创歌曲征集活动中,也作为一名特殊的参赛者,投上自己创作的歌
发布时间:2018.05.28